“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岳西

发布日期:2013-11-13 浏览次数:3490

转载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采访团参观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


采访团考察盛世天源国际养生园


采访团在司空山考察



“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岳西【

湘鄂赣皖文化行岳西文化蕴传奇

——岳西红色、民俗、养生、禅宗等文化成四省文化地标

人民网讯 1110日,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省都市晚报联合举办的“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我县,寻红色足迹,看民俗文化,悟养生之道,访禅宗圣地。

长江如同一条彩带,将湘鄂赣皖四省紧密串联。湘鄂乃楚之故地,赣旧称吴头楚尾,皖则具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四省拥有共同的人脉和文脉。本次采访活动由新安晚报、楚天都市报、三湘都市报、江南都市报4家主流媒体联合发起,旨在梳理四省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并通过跨省地域文化坐标的纵横交流比较,追溯并展望“中三角”文化圈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以及近年来四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勃兴,让皖鄂湘赣四省文化产生一次强有力的碰撞与交融。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4家媒体特派记者组团穿行了鄂湘赣皖四省,遍访文化地标,梳理脉络源流,追问发展走向,寻找融合之道。

汪氏祠堂:红色岳西的光辉诗篇

这座晚清的古建筑,就是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走进汪氏祠堂,采访团跟随解说员一起回望这段峥嵘岁月。

19302月在天堂地区的请水寨爆发了著名的请水寨暴动,并建立了工农武装——潜山独立师,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就设在这汪氏祠堂内。19307月,独立二师司令部撤离后,此处内部陈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和当地群众的保护,使这一革命旧址得以完好保存。1962年、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别山民俗馆:“耕读传家”的历史记忆

汪氏祠堂西厢房的“大别山民俗展”,是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这里将在岳西境内征集到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俗实物300余件(套),以“耕读传家”为主线,分农事、纺织、教读、婚嫁、文娱等几个层面予以展陈,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初的岳西地方民俗文化。这里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之说,是大别山地区天然的民俗博物馆,呈现了我县人民纯朴的生活。在民俗馆里,采访团也细细聆听了一曲岳西高腔,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的岳西高腔赢得了采访团的阵阵掌声。“岳西高腔与黄梅戏仔细听还是有一点区别的,而且多数岳西人更爱听高腔,逢年过节便搭个戏台,一起热闹一下。”县委外宣办负责人储青介绍道。剪纸灯笼、养生布鞋,还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都让采访团成员感受到了岳西人民的心灵手巧。

天悦湾:描绘大别山生态养生的蓝图

神秘的北纬30°线,让岳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专家们称为“天然花园”、“天然氧吧”、“物种基因库”,拥有“山林泉瀑、奇花珍木、古寺石刻、峡谷山寨”。境内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3%,负氧离子含量是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6倍以上。良好的原始生态让不少都市人向往,岳西的养生文化应运而生。天悦湾总经理张杰介绍说:“《皇帝内经》中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次与以往的养生不同,将养生文化与禅宗文化相融合,真正地做到修身养心。”“佛教养心,道教养身,岳西有这么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确实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龚旭东在座谈会上点评道。

司空山:中华禅宗第一山,打造旅游品牌

寻着钟声,登上大雄宝殿,俯览山林清幽,心境宛若拂去尘垢的明镜,逐渐清明。司空山长老向来访的记者团介绍司空山与佛的渊源以及拜佛的正确姿势,记者团成员都认真学习,感受教人向善、追求智慧的佛文化。“前面云雾缠绕的峰群宛如一座睡着的佛像,这便是岳西的睡佛山。”长老指着远处的睡佛山向四省的记者介绍说。

司空山,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发祥地,为禅宗二祖慧可修行成正果之地。司空山亦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李白就吟诗赞道:“断岩如削瓜,风光破崖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同志称司空山为“中国禅宗第一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对司空山心驰神往,到此处寻根中华禅宗,探访文化胜迹,司空山4A级景区的建设工程也已经启动。(王蓉)




“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岳西【

新安晚报:革命老区话红军,大别山中赏绿植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昨日,“皖鄂湘赣文化行”采访团也挺进大别山,来到了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岳西县,看民俗文化,寻红色足迹,吸新鲜空气,访禅宗圣地。

民俗馆里体味农耕

岳西,位于大别山腹地,地分江淮,襟连吴楚。昨日,采访团进入岳西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城郊的大别山民俗馆,在里面寻找农耕时期的文明。

高高的马头墙,灰色的青瓦房,一个徽派建筑风格的展厅内,农事、纺织、教读、婚嫁、文娱五个主题一一呈现了岳西人民纯朴的农耕生活。犁、耙、蓑衣等是男人下田劳作的必备工具,辘轳、纺车、织布机则展示了农家妇女的辛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梳妆台、绣凳、摇窝,一幅居家情景浮现于眼前。劳逸结合,闲时,听一曲岳西高腔,看一出木偶戏,都可以让村民们乐上好一会。

昨日,在民俗馆里,采访团也细细聆听了一曲岳西高腔,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的岳西高腔赢得了采访团的阵阵掌声。“岳西高腔与黄梅戏仔细听还是有一点区别的,而且多数岳西人更爱听高腔,逢年过节便搭个戏台,一起热闹一下。”岳西县委外宣办负责人储青介绍道。剪纸灯笼、养生布鞋,还有修葺故宫所用的桑皮纸,都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采访团看着展厅里一件件民间工艺品,不禁佩服岳西人民的心灵手巧。

革命老区寻红色足迹

烽火岁月,红色记忆,在岳西表现明显。这座“红色旅游县”保有红军独立二师怀念部旧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等红色文化纪念点,昨日,在独立二师怀念部汪氏祠堂内,看着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采访团一起回望这段峥嵘岁月。

而在采访中,好多趣闻也引起了记者们的关注。在展厅中,一个用藤条编织成的狮子头,虽已过去80多年光阴,看着仍非常牢固,而舞狮就曾被用作发起暴动的信号。岳西盛产中药材,在战争年代,岳西对恢复红军队伍战斗力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35年,红二十八军被敌人尾追,将领高敬亭突然腹痛,紧急情况下,高敬亭被送往当地一农户家中,岳西一名老中医熬制中草药,终于使得高敬亭转危为安。而后来也是高敬亭带着红二十八军,一直在坚持着鄂豫皖苏区的斗争。

山间呼吸新鲜空气

岳西地处北纬30度线,神秘而奇特,群峰连绵,岚霭缥缈,泉水潺潺,林木蓊郁。昨日,刚到岳西,采访团里的记者就猛吸了几口山里的新鲜空气。“这空气干净,要多呼吸几下。”

鲜有污染的环境也孕育了一批珍贵的植物,其中以去年发现的“熊猫级”植物银缕梅为最,银缕梅与恐龙同时代,是植物中的“活化石”。在岳西县的深山中,竟有她的踪影,而且数目为全国罕见,着实令人惊叹。

良好的原始生态,让不少都市人向往,岳西的养生文化应运而生。“我们县平均海拔610米,森林覆盖率74%。之前有过测试,我们县负氧离子含量是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6倍以上,是一个天然氧吧。”随行的一位岳西县宣传部负责人介绍道。

就在2011年,岳西县一座国际养生文化产业园正式动工,在大别山里描绘了一幅旅游养生的蓝图。预计今年底,就可对外开放。“佛教养心,道教养身,岳西有这么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确实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龚旭东点评道。

牵手邻省打旅游牌

山光蕴禅意,水色漾诗情,这就是岳西县境内的司空山的魅力。司空山山势奇特,一峰玉立,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变幻莫测,颇有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之韵致。李白曾留诗“断岩如削爪,岚光破崖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来描述司空山迷人的自然风貌。

除了文人墨客留诗赞美,司空山也是一座禅宗文化颇为深厚的名山,乃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卓锡道场。昨日下午,采访团驱车两个多小时,赶了6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来到司空山二祖寺,新修葺的宝殿大气磅礴,而仰观司空山确实如一位法师披着袈裟在打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对司空山心驰神往,到此处寻根中华禅宗,探访文化胜迹,而当地政府也正积极启动司空山4A级景区的建设。

此外,在多年的摸索中,岳西也为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找到了新的出路,就是从“各顾各”到“手牵手”,大别山将建无障碍一体化旅游区,与相邻的湖北等省一起全力打造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一个大别山旅游区呼之欲出。(朱庆玲、陈群、蒋六乔)




“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岳西【

三湘都市报:一花开五叶,硕果自然成

“湘鄂赣皖文化行”佛教中国化在湘鄂赣皖完成

编者按

1017,为期一个多月的“湘鄂赣皖文化行”启动。四省都市报采访团将沿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路线,探访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各省历史文化地标,溯源清流,解读四省的文化关联。

湘鄂赣皖位于中国腹地,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不仅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衡山、武当山等名岳大川成为佛道高人青睐的圣地;三大名楼流传的诗词背后诠释着不同的文人气节……从本期开始,《都市周末》将推出文化行的深度解读系列,从佛道文化、诗词文化、商业文化等方面梳理四省历史文化的源与流。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汉魏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湘鄂赣皖四省不仅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佛教中国化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二祖、三祖在安徽传法,四祖、五祖在湖北修禅,六祖慧能立宗后派弟子怀让、青原到湖南、江西传法,最终从湖南南岳衍生出禅宗的“一花五叶”,佛教中国化真正完成。

禅宗二祖三祖在安徽传法,以解脱世俗烦恼为主旨

在安徽省安庆市,有两座遥相对峙的高山:司空山与天柱山。司空山是禅宗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所,北周武帝灭佛时,他隐居于此,至今仍有二祖寺。天柱山是三祖僧璨的合掌立化之地,三祖寺至今香火兴旺。

慧可留下过“断臂求法”的传说。慧可向禅宗祖师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才从达摩那里获得了安心的法门。慧可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于三个公案:“忏悔”、“调心”、“偿债”,开启了中国禅法的世俗化命题。据史料记载,慧可曾变易形仪,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曾有人问二祖,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意思是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二祖是达摩禅中国化的第一人,但只是提出了中国禅法的基本轮廓。三祖僧璨隐于天柱山,他的“一种平怀”思想是对二祖“调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用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和无分别心去对待周围世界的一切,标志着中国禅宗思想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后世禅门“平常心是道”之说所本。僧璨还具有较深的文学功底,他打破了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陈规,著有《信心铭》。《信心铭》不仅是中国禅宗法典和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世界禅宗修学的指导原则。佛教禅宗著书立说是从他开始的。有了文字的传播,中国禅宗文化才像一阵清风,吹遍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

千年古刹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于湖北黄梅县的西山和东山。禅宗六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三位祖师都在湖北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因而自古就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禅宗四祖道信,出生在今天湖北的武穴。少时的他便表现出虔诚向佛、于事不苟的品性。大约十三岁时,他慕名前往天柱山跟随三祖僧璨。十年后,他先后在江西吉安的吉州寺和庐山大林寺独立传法。唐武德七年(公元624),道信应湖北蕲州道俗法师之请,入黄梅双峰山聚徒修禅传法,并建造了正觉禅寺(现四祖寺)。 道信在正觉禅寺传道三十多年,开创的“定居传法”、“农禅并重”改变了此前的“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游化乞食为生的传统戒行方式,对禅宗宗派化的发展、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他将衣钵传给最得力的弟子弘忍法师(即禅宗五祖)

弘忍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说,有一次道信在去黄梅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他看到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就问他姓什么?孩童回答说姓是有,但不是常姓,是佛性。四祖觉得这个孩童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这就是弘忍法师。弘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弘忍白天干各种杂活,晚上摄心打坐,经年累月,不曾懈怠,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后来,因四方来学的人太多,他便另立道场,名东山寺,即五祖寺。时人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

舂米工慧能以偈语战胜神秀,成为禅宗六祖

佛教界认为“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慧能出生在广东,当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到湖北黄梅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慧能最初只是寺中的舂米工,却以一篇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战胜了饱学高僧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获得了五祖所传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为了不让慧能招嫉遇害,五祖连夜送他下山,慧能在岭南山区隐居了15年。神秀则成为江北禅宗一代高僧,史称“南能北秀”。两人在初唐时期,形成南北上下交汇的巨流。慧能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大匠。他出身平民,不依文字,说法都用通常的口头语,使高深难懂的佛学,脱离酸腐的头巾气味,变成纯粹通俗的平民哲学。他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

“一花五叶”皆源出南岳,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

1028。南岳衡山福严寺,“湘鄂赣皖文化行”湖南衡阳的首站。寺门前,几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银杏静默风中,仿佛仍在述说这里“一花五叶”的佛教传奇。中国佛教本土化过程的完成,就发生在唐代时期的南岳衡山。

六祖慧能得道后,派弟子怀让、行思到湖南、江西进行“战略开拓”, 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理论与修行方法不但征服了当时的社会,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南岳福严寺、南台寺都是重要的文化地标。 怀让来到南岳后住在福严寺,广聚僧众,收纳流民。他不建大寺,不造偶像,让僧众们各自搭建草屋,开荒劳动,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从中悟道。

怀让还用一块砖头塑造了一个旷代的宗师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当年在南岳结庵修习北宗的“渐悟法门”,每天独坐在岩上禅定,很少与人交往。怀让知道后,有一天拿着一块砖,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磨了起来。道一很好奇地问怀让“磨砖干什么?”,怀让说要把砖磨成镜子。道一反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怀让于是说:“既然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够成佛?!”道一得悟,遂拜怀让为师,专修“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祖源”二字。磨镜台成为佛教史上最有名的禅宗公案之一。

世称怀让为禅宗七祖。他广授门徒,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名,将六祖的顿悟法门传遍天下,传至海外。其弟子马祖道一创立了临济宗、沩仰宗。他及青原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在磨镜台之南的南台寺弘扬六祖顿悟法门,开创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从此,禅宗从衡山出发,如奔腾的江河势不可挡,澎湃于中华大地。

由慧能六祖发端,在七祖南岳怀让启迪扶助下产生出的禅宗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五叶(以临济、曹洞宗最盛)都源出南岳,并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传承千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经说:“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的地方。”

隋唐到南宋绍兴五百年间,有60位著名禅师结缘湖南

因为南岳的一花五叶, 湖南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整理了从隋唐直到南宋绍兴五百年间,60位著名禅师与湖南的禅宗大德索引表。他认为,隋唐以后,除了广东曹溪,湖南与江西算是禅宗的发源地。它与唐宋间南方文化思想的因缘,正如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思想一样,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实在惊人。

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是唐代文化的奠基和建立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佛学勃兴。佛教与儒道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到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素养之中。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也与南禅关系密切。第一个为六祖慧能立传的是诗人王维。柳宗元为慧能撰写了《曹溪大鉴禅师碑》,刘禹锡也撰写了《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著名诗人白居易则是马祖道一再传弟子。唐玄宗时著名宰相李泌在南岳隐居了12年,与南岳高僧交往甚深,至今福严寺侧石壁上,还刻有“极高明”三个大字,传为李泌手书,此处因名“高明台”。宋代理学的兴起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学的影响,理学先驱周敦颐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湖湘学派在思想上也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湖南人与近代佛学复兴

明清以来,佛教抱守从林,固步自封。自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受到一系列失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惨痛打击,国人深受刺激,对传统佛教也进行了反思,佛教呈现一派复兴的宏大气象。安徽石埭人杨仁山,在十几岁时曾随祖父见过曾国藩,颇得曾的赏识,还吩咐公子曾纪泽培植这个人才。杨仁山在日本得到日本佛学家南条文雄的帮助,发现许多唐宋时流传到日本的佛学宝典,决定毕生弘扬佛学,并与他的弟子欧阳竟无在南京成立著名的金陵刻经处。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曾深受影响致力于佛学。

民国初年,湖南湘潭人、著名诗僧八指头陀召集全国僧界代表,在上海留云寺创立中华佛教总会,出任第一任会长。后有军阀图谋僧产,他据理力争,竟至激愤而亡。头陀一生苦行,为佛教的存亡直至献身,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湖南文化中济世致用的精神传统。他的弟子太虚大师,他的好友、湖南湘乡人虚云大师,也都倡行和实践“人间佛教”之旨,开创了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新局面。(匡萍唐俊)

相关链接

除了佛教禅宗确立的功绩,湘鄂赣皖四省还有很多高僧、派别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期,湖南的佛教已经比较兴盛。在怀让之前,南岳还有另外一个著名高僧慧思。慧思被尊为天台宗二祖,他在南岳居住了10年,在其师傅北齐慧文“一心三观”的基础上,提出“十如是相”的说法,并传法给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最终创立天台宗。

◇江西除了与禅宗演化为五宗七派有很大关系,东晋时期慧远开创的庐山教团在当时也有很大影响力。慧远二十一岁随高僧道安出家,师事23年得其法,奉师命在湖北襄阳分流,于咸安年入庐山弘法三十多年,开创庐山教团,倡导念佛禅和儒佛合明。一时中外高僧都以不到庐山东林寺为无知。

◇安徽九华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称,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朝开元末年,新罗王子金乔觉来到中国,在九华山开始了75年的漫长修行生涯。金乔觉圆寂后被人们尊为地藏菩萨。此后,九华山便成了地藏菩萨道场而受到海内外香客的朝拜。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便已传入湖北。经过历代演变,逐渐形成“鄂州译经,襄阳奠基,玉泉立宗,荆州弘扬,禅起蕲黄”的弘法格局。

福严寺

南岳著名的传法圣地,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在陈代光大元年(公元567)所建。唐朝先天三年,禅宗七祖怀让来到南岳衡山,驻锡于此。今天福严寺的山门上有“天下法院”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就是指这一段历史。宋朝时,寺中有位名叫福严的僧人增修寺院,并栽柏树10株,福严寺因此得名。

南台寺

号称“天下法源”,距福严寺约2公里。南朝梁天监年间创建,唐天宝年间怀让弟子希迁和尚将它定名为南台寺。南台寺被日本佛教曹洞宗视为祖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本曹洞宗高僧梅晓来南台寺接连宗源,赠了不少藏经给南台寺,留下了“梅晓赠经”的佳话。

道传千载源斯处

四大道教名山,鄂赣皖占了四分之三

1024黄昏, 湖北十堰武当山。湘鄂赣皖采访团抵达暮色中的武当玉虚宫。金发碧眼的太极洋弟子们正在这里跟随中国师父学习,一招一式颇为认真。今天的武当以武术名传天下,每年吸引七千洋弟子,蔚为大观。

武当武术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宗教,主要来源于古代宗教、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并依托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理教义和教团组织。道教在湘鄂赣皖四省都有长远的发展。中国古代宗教素重名山大岳,认为山高与天接近,是云雨出没之所,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都位于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列。

张道陵江西创教,龙虎山成道教祖庭

自古以来,江西的名山大川就是神仙方士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道教形成以前,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曾隐居南昌西山。据《庐山记》记载,传说西周时,有一个叫匡俗的人曾隐居在九江庐山,“时人敬事之”,后他被热衷求仙、希冀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

从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陵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到江西从事创教活动后,江西有组织的道教开始发端。

张陵即龙虎山道教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他首倡道徒研读老子的《道德经》,被史学界和宗教界公认为道教创建人。东汉和帝年间,张道陵携弟子王长上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故云锦山被易名龙虎山。龙虎山由于历代张天师在这里传道,成为海内外道教徒神往的道教祖庭。

天师府是龙虎山道观府院中极为重要的建筑,被誉为道教的祖庭和圣地。唐玄宗册封张道陵为“太师”,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历史上有数十位张天师被皇帝赐过封号。张天师由一教之主,发展到主领三山符篆(龙虎山、茅山、阁皂山),再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古代素有“南张(张天师)北孔(孔夫子)”之称。

武当山为真武道场,张三丰发展武当武术

古代荆楚文化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楚文化的神道巫风被道教符篆派改造承袭,符篆、斋蘸酱、科仪等多取自楚地武术,武当山道教中保留了许多楚文化遗风。

秦汉时期,武当山已是修仙、炼丹家和隐居、采药者向往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武当山隐居修道者明显增多;唐末,武当山被道教称之为第九福地;宋代,道经尊称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道正式形成;明朝明成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武当山呈现了两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真武,古称玄武,道经多称之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一般尊称“玄帝”。玄武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北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称玄武为真武。宋初在民间流行的道经称真武是净乐国太子,在黄帝时入武当山修道,历时四十二年功成飞升,玉帝听闻其勇猛,遂派其镇守北方,降斩妖魔。南宋道经中称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为“玄天上帝”。由于宋朝北方边境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宋朝君臣对真武神顶礼膜拜,民间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炽盛,三月三“真武圣诞日”、九月九“真武升天日”成为盛大的道教民俗节日,元代武当道士编刊经书,使真武神在武当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加丰满,武当山成为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场。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写《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武当山入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明朝,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宣扬真武之神显灵阴佑燕军,即位后为宣扬“君权神授”,大规模兴建武当宫观,扶植武当道教。

武当武术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武当道士张三丰是武当武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由于他及徒弟的创新和传授,武当武术成为中华武术一大名宗。明清以来,武术界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江南小武当”齐云山:“中国道教第一村”

安徽道教文化主要以皖江下游的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安徽地区共有三处,分别是潜山洞和巢湖地区的金庭山、鸡笼山。

潜山洞在天柱山,左慈曾在此炼丹,被道教尊为“天柱真人”;鸡笼山在和县,为七十二福地之四十三福地,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曾在此聚徒讲学;金庭山在巢湖,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十八福地。马鞍山是李白死亡之地,李白以“诗仙”著称,其实他也是道教中人物,号“上清鉴逸真人”,是道教诗歌文学的代表人物。

安徽最著名的道教名山当推南部的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又称白岳,清代乾隆皇帝称其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度登临齐云山,发出“珠帘飞洒,奇为第一”的感叹。齐云山道教是从湖北武当山清微派的一个支派发展而来,供奉真武大帝,其宫殿建筑和道规道制,皆仿效武当,有“江南小武当”之称。受徒传教保留全真教的非世袭制,“父不传子,兄不传弟”。

嘉靖十一年,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嗣汉天师率众往齐云山为皇帝求子,得顺签,后生一子。嘉靖帝大喜,降旨修建太素宫,并亲撰《御碑记》。之后,齐云山开始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

齐云山正一派的组织比较松散,戒律也不甚严格,可以有家室妻小,非斋也不忌酒肉,妻室儿女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有人用“中国道教第一村”来形容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很具民间性和乡土气息。

浮邱山——湖南道教的发源地

湖南也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分别占有六“洞天”和十二“福地”。

南岳是五岳中唯一佛道共生的名山。传说早在道教创始期,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表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她在南岳潜心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录,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被封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

湖南另一处道教名山是位于益阳桃江的浮邱山——湖南道教的发源地,历史上被誉为“楚南名胜”和“湘中第一道场”。

浮邱山因仙人浮邱子在此修炼并得道升天而得名,又因是道教真武祖师道场而闻名于世。浮邱山独有的 “齿石”上有明显的牙齿印,传说是当年浮邱子在浮邱山修炼时“煮石为粮”吃剩下的。相传远古时期,真武祖师驾“飞来石屋”到浮邱山,将洞庭孽龙镇锁于浮邱山风洞之内。明清两代,朝廷在浮邱山设立“道纪司”管理湖南道教各方丛林,其历史地位很高。

在今桃花江还存有一处古迹“子良岩”,相传也是仙人浮邱子修炼的地方,“朝入子良岩,夜宿浮邱观”。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曾在“子良岩”的石壁上题词:“石破天惊,仙山第一”。后因水库建设沉入水底。(匡萍)



“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岳西【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印此页 】【 关闭 】